经历过后的创伤可否和解

足有偌大的勇气,可以让自己重生时……

严重的具有威胁的灾难、困境和压力过后,你的心理会遗留多大的阴影面积,是可以逆境重生,还是让痛苦的回忆挥之不去。这里涉及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心理弹性

曾经的心理学家对当前学界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的界定做了归纳,心理弹性定义有三种不同的取向,分别为过程、能力与结果取向。

  • 过程取向的研究者多从促发因素、诱发条件以及心理复原过程来理解心理弹性,个体尽管经历逆境,但是逆境之后仍能积极适应的这一动态发展过程
  • 能力取向的研究者更多将心理弹性视为“在面对压力或逆境时个体有效应对的能力”,很多研究者将稳定的复原力特质看成是这种能力的来源
  • 结果取向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困境依然能够维持身心功能的健康,这一取向更有利于探索创伤或应激个体心理发展状况的影响,为经历过压力或者困境、应激个体心理发展状况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心理弹性这个概念,给人很多的想象空间,人的心理除了给人复杂和很多影响因素的印象,也可以是一个具有自主恢复能力的系统,而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在过去的心理学者是怎么看待的呢?

一般,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被视为有外在保护因素和内在保护因素,Kumpfer认为,影响个体心理弹性的内部保护因素有5大类,分别是:精神或动机特征、认知能力、社会或行为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及情绪稳定性、身体能力及生理健康等。

外在保护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保护等等,而心理层面上的不适,更多地还是需要靠自我调节,也就是内在保护因素去维持,而心理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强调了心理内在驱动力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当个体意识到这一点时,可以更好地剖析自己的心理过程。

心理弹性机制的研究

综合起来看,Kumpfer经过研究,形成一个个体——过程——情境相互作用的心理弹性框架模型。框架的构成内容如下:

  • 心理弹性者的主体特征
  • 已有的环境预测特征
  • 个体经历消极生活后的积极结果以及个体和环境或结果之间的动力机制。

这个模型过程的输出有三种结果:

  • 适应不良的重组,个体经过挫折或打击之后显示出比之前更低的心理弹性水平,心理功能收到损害;
  • 心理弹性重组,个体经历困境或者灾难后出现“愈挫弥坚”的状态,心理弹性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心理弹性水平高于之前;
  • 动态平衡的重组,个体心理弹性水平回到危险或逆境之前的水平。

关于心理弹性,也有过很多的相关研究和测量量表,而心理弹性这个研究致力于探索哪些因素有利于人们应对各种外界的不利处境和心理处境,致力于提高心理质量、生命质量,希望心理弹性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干预。

参考文献:
[1]刘雅琼.大学生心理弹性和人际压力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6.

欢迎关注

经历过后的创伤可否和解

https://blog.psyannabel.cn/1522863451.html

作者

Annabel

发布于

2018-04-05

更新于

2022-04-28

许可协议

评论